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原创    全球财说    保险    史带财险线下阵营再收缩,距离外资独资已进倒计时
资管科技

专注报道新三板,关注政策发展、市场走向、企业投融资

深度关注大资产管理、消费金融、金融科技、银行理财

直通新三板

深度关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进程

洞察IPO
全球财说

用全球视角,深度关注金融和资本市场

史带财险线下阵营再收缩,距离外资独资已进倒计时

《全球财说》 宋涵 | 2025-04-30

 

 

2025年,史带财险迎来而立之年。实控人史带集团深化在华布局,距离全资控股仅一步之遥之际,史带财险业务领地却在持续收缩。轻装上阵存在哪些利弊,史带财险又该如何善后,是市场关注焦点。

 

映射到经营层面,史带系印记愈发鲜明,剥离中国财险公司的必争之地车险业务,转向非车。是照搬海外运营模式,还是“本土化”改良还有待考察。但映射到史带财险营收、保费规模、盈利水平上却收效甚微。

 

 

轻装上阵,利与弊

 

史带财险再次按下“撤销键”。4月中旬,金融监管总局网站披露,同意撤销史带财险湖北分公司和重庆分公司。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两家分公司同时获批筹建,到2025年同时被裁撤,成立不足10年。

 

自2022年史带财险一鼓作气裁撤宁波、安徽、福建、苏州4家分公司后,其战略收缩步调未见减速。2024年撤销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2025年再次裁撤2家分公司。截至目前,除总部外,史带财险仅留上海、北京、江苏、浙江、青岛、广东6家分公司。至于其后是否还会继续缩减分支机构,值得关注。

 

不同于其他险企裁撤主体多为层级较低的营销服务部与支公司,史带财险裁撤的全部是分公司实属罕见。

 

铺设渠道、发展代理人、建立分支机构向来是险企扩充保费规模的“三板斧”。随着产寿险改革进行,渠道建设由单一转向多元;代理人队伍继2019年达到912万人的峰值后持续收缩,从“量减”迈向“质升”。

 

渠道和代理人变革,促使曾经险企“机构开到哪里,业务就做到哪里”的豪情壮志也不复存在。自2021年起中国保险行业开始进入“瘦身期”。险企从大规模铺设营业网点的“跑马圈地”式揽客,到大做“减法”持续收缩分支机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出于降本增效目的。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地区业务量不足以支撑分支机构运营成本,从而影响险企整体业绩表现,险企裁撤盈利不佳的分支机构成为行业趋势。再者,数字化转型加速,代理人减少。线上渠道蓬勃发展对线下传统渠道冲击较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更方便、快捷的线上渠道。

 

近年,史带财险互联网销售业务调整频繁。2023年8月1日起,公司开始销售互联网个人旅行险;同年12月暂停自营网络平台业务经营;或许是由于压力较大,只有2023年史带财险未做出缩减机构的举措。自2024年3月14日起,销售互联网团体人身意外险;同年12月,史带财险重启互联网人身险直营业务。

 

史带财险表示,裁撤机构是基于业务经营调整需要。2022年史带财险刚开始削减分支机构时,董事长董颖曾表示:“史带中国走的是轻资产的发展路线,不盲目地追求分支机构扩张,而是和国内保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国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销售人员等下沉优势,发挥史带在产品设计、风险识别等方面的特长,强强联合,共谋发展。”

 

险企裁撤机构可以看作是保险公司调整资源配置的一种体现。但收缩阵地同时,可能短期内会对保费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消费者会有顾虑,能否保证原有业务区域的客户服务质量不褪色,是考验险企裁撤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力推非车险业务,第一大险种却难盈利

 

见微知著,缩减机构减负或许只是素来以利润为导向的史带财险,节流的一环。

 

作为史带在中国唯一布局的财险公司,经过14年苦心经营,史带财险营收、保费规模波动下滑明显;虽保持多年持续盈利,但净利水平却并不高。注定了“保险教父”格林伯格打造中国本土版“史带”好梦难圆。

 

2024年史带财险净利0.40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0.11亿元。

 

其实,自史带财险2016年达到净利高点0.83亿元后,公司盈利能力一路下滑。尽管2023年后业绩回弹有向好迹象,但整体看仍处较低水平。

 

从历年财报看,史带财险营收大致呈下滑态势。2011-2014年营收为15.09亿元、15.05亿元、14.14亿元、11.59亿元。此后再未登上10亿台阶。自2015年后营收规模大致在3亿元-5.44亿元浮动。2024年公司营收3.61亿元,同比下滑4.75%。

 

期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大起大落。曾由2011年17.23亿元,骤降至2015年5.97亿元。2017年起小幅爬升,于2020年达到12.99亿元,这也是史带财险自2014年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2021-2024年波动趋势更加明显,分别为10.85亿元、8.98亿元、9.97亿元、10.35亿元。

 

近期,史带财险发布了2025年第1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37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0.16亿元;净利0.07亿元,同比减少0.04亿元,增收不增利。

 

史带财险营收、保费规模趋势变化与史带集团主导的业务转型战略密不可分。2011年史带入场后就定下了业务核心由车险向非车转变的基调。2014年开始退出车险,2015年初暂停上海以外车险业务,2016年初彻底退出中国车险市场。从而导致2015-2016年史带财险营收和保费规模断崖式下滑。

 

史带财险借助股东优势发展非车业务,放弃中国财险公司争抢的车险市场,究竟是适合外国宝宝体质的改良,还是彻头彻尾的抄海外股东作业,还需时间验证。

 

近8年,史带财险非车业务第一大险种由意外伤害险切换为责任险。值得注意的是,意外伤害险陷长期承保亏损窘境。

 

2017-2021年,公司第一大险种为意外伤害险,承保利润分别为-3543万元、-5145万元、-500.24万元、-604.79万元、-1294.72万元。期间第二大险种责任险承保利润为716万元、-505万元、33.91万元、439.02万元、253.63万元。

 

2022-2024年,责任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意外伤害险,一跃成为史带财险第一大险种。承保利润分别为-426.95万元、-617.29万元、-320.70万元。期间第二大险种意外伤害险承保利润-1946.79万元、-1360.86万元、-606.10万元。

 

史带财险第一大险种切换,与公司董事长董颖所说的“优化业务结构,集中资源发展盈利险种;对于亏损业务定期评估,必要时坚决调整”不无关系。

 

公司第一大险种承保亏损,主要受综合成本率过高影响。2022-2024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16.86%、108.98%、100.81%,虽然趋势向好,但仍超盈亏红线。

 

2025年第1季度,史带财险综合成本率达101.78%,较2024年同期同比攀升3.18个百分点。

 

 

即将变身纯外资险企

 

史带财险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由多家中资企业联合筹建。虽然成立时间较早,却常年经营不善。适逢彼时史带掌门人格林伯格一心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经过多方协商,2011年通过史带集团下属公司增资,一跃成为公司最大单一股东,持股20%。

 

2014年史带集团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遂将大众保险更名为史带财险。其后又陆续收购多家小股东股权,其持股比例于2022年高达99.22%。

 

2024年末,史带财险发布股权变更公告称,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以每股2.5元收购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120万股股份,合计0.78%股权。双方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只待监管机构核准后生效。

 

若该笔股权转让完成,史带财险将变身史带集团全资控股的财险公司。

 

受股权变动影响,公司监事可能面临相应调整。史带财险现任监事马名驹就出自锦江国际股东一方。曾担任上海锦江国际(集团)副总裁、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此外,史带财险总经理尚待补缺。

 

自2021年8月,正式上任仅2个月的谭海涛卸任史带财险总经理后,该职位空缺已达3年之久。

 

目前由副总经理钟向宁主持工作。钟向宁在保险行业任职超20年,此前曾在美亚财险、安联财险、亚太财险等多家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保险经验丰富。2018年进入史带财险,曾先后出任公司财务负责人、首席投资官,2022年晋升史带财险副总经理。

 

事实上,自2011年史带集团参股史带财险后,一系列的高管更迭也渐入高潮。2011-2021年,11年间总经理历经陈方、麦邵斯、张兴、陈耀中、陈晓、梁铭、周昊明、谭海涛8位。期间还经历过2位临时负责人Ronald Hudon和钟向宁。任职较长的总经理仅梁铭一位,任期将近4年。

 

期间总经理人选也很有特点,2011年史带国际入局史带财险后,总经理由国内保险经验丰富的陈方变更为更具外资保险经验的麦邵斯,随着2015年史带财险彻底退出国内车险业务,梁铭、周昊明、谭海涛3位总经理明显在非车方面经验更丰富。

 

总经理一向被视为定海神针似的存在,而流水席般的人事调整,很容易会让公司经营思路生变,令市场对史带财险的经营稳定性、战略连续性产生担忧。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财说网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专栏